欢迎访问千教网-生活知识百科,百科知识大全,优质生活百科知识分享网站

千教网-生活知识百科,百科知识大全,优质生活百科知识分享网站

千教网 > 医药 >

开车遇暴雨积水被困,应在车内等待救援?2025年6月科学领域流言榜来了→

www.ziyubo.com 2025-07-21 16:35 医药

1.净水机中的阻垢剂会导致骨质疏松,有害健康?

流言:净水机中的阻垢剂含有磷酸盐,饮用产出的水会摄入过量磷酸盐,会导致骨质疏松。

真相:这种说法以偏概全。阻垢剂是反渗透净水器抑制水垢的化学物质,主要成分为多聚磷酸盐,低毒且广泛用于食品、工业领域。磷酸盐是人体必需矿物质,参与钙磷代谢,正常摄入不会直接导致骨质疏松。且阻垢剂用量极小,多数随浓缩水排出,饮用水中磷酸盐含量远低于安全上限(我国成人每日磷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3500 mg,人体 90%以上磷摄入来自食物,净水器饮用水贡献仅约 20mg/日)。

科学使用正规净水器(查涉水许可、定期换滤芯)无需担忧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主因是钙磷失衡、钙摄入不足、维生素 D 缺乏或慢性肾病等,而非饮水中的磷酸盐。患者需均衡饮食、补钙及适度运动。

来源:科学辟谣

2.开车遇暴雨积水被困,应在车内等待救援?

流言:暴雨被困在车内,只需在车里等救援人员就行。

真相:这是一种常见误区。暴雨天被困车内时,被动等待救援将面临极大风险,需立即采取主动自救措施。车辆在积水中,水位上涨速度可能远超预期,若不及时逃生,可能因车门被水压顶住无法开启、电路故障导致车窗无法降落而错过最佳逃生时机。

科学自救方法如下:若水位未没过车门,立即打开车门逃生;若水位已没过车门,优先尝试打开车窗或天窗(提前检查后备箱是否有内部开启装置,部分车型可通过后备箱逃生);建议车内常备破窗锤、灭火器等工具,紧急时可利用硬物(如高跟鞋)敲击车窗四角破窗。

总之,将“等待救援”等同于“安全”的认知,源于对积水上涨速度、车辆电路失效风险的不了解。科学应对需提前观察路况,避免驶入低洼路段;遇险时迅速判断水位,优先选择主动逃生;日常学习车辆应急装置使用方法,才能最大程度保障安全。

来源:科学辟谣

3.运动时出汗越多,减肥效果越好?

流言:运动出汗越多,说明运动越到位,想要减肥效果好一定要多流汗。

真相:这种说法没有科学根据。出汗是人体通过汗腺分泌汗液调节体温的生理过程,其量由环境温度、湿度及体质决定,与脂肪消耗无关。

减肥的本质是热量消耗大于摄入,促使体内脂肪分解供能——脂肪氧化产生的能量用于支持运动,而非转化为汗液排出。即使大量出汗,若未形成持续热量缺口(消耗>摄入),脂肪也不会显著减少。反之,低强度长时间运动(如慢跑、游泳)虽出汗少,若有效消耗热量,仍可减脂。

将“出汗多”等同于“减肥效果好”,本质是混淆了体温调节与脂肪分解机制的概念。过度追求出汗量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损害健康。科学减肥需关注热量平衡,结合均衡饮食与规律运动。

来源:科学辟谣

4.碰到泥石流,要往空旷地方跑?

流言:突发泥石流,应迅速跑向空旷地方,这样可以避免被掩埋。

真相:这是一种常见误区。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引发的含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向空旷地方跑的说法忽略了泥石流的流动特性——泥石流具有强大冲击力,会沿沟谷顺势而下,往空旷地跑易被泥石流追上并掩埋。

科学逃生方法是迅速判断泥石流方向,向垂直于其流动的高处撤离(如山坡、高地),优先选择树木密集区(树木可阻挡部分冲击),避开碎石多、土层厚的松软区域,选择坚实路面。此外,我们应该加强防灾教育,了解居住地地质风险,参与逃生演练,避免因“开阔地安全”的认知偏差延误避险时机。

来源:科学辟谣

5.小龙虾喜欢待在脏水中,污染严重不能吃?

流言:小龙虾很脏、重金属超标、有寄生虫,还会导致横纹肌溶解,不能吃。

真相:这种说法存在误导性。小龙虾虽然适应环境能力较强,但也并非天生生活在臭水沟里。正规养殖场为了提高小龙虾品质和产量,会要求水质干净,并定期换水消毒,环境越好,小龙虾长得越壮实、产量越高。

重金属易在食物链高端生物(如食肉鱼类)中富集,而小龙虾以水草为主食,风险较低;此外,重金属主要集中在小龙虾脏器、外壳,可食用的肌肉富集量低。寄生虫也并非小龙虾“专属”,任何水产品都有风险,通常高温蒸煮十分钟即可彻底灭活,避免食用生腌即可。而横纹肌溶解(哈夫病)是罕见疾病,与大量食用多种水产品或剧烈运动相关,并非小龙虾独有。

总之,将“能在臭水沟存活”误读为“偏好脏污环境”,以及忽视“可食用部分重金属含量低”的事实,均是常见认知偏差。选择正规养殖渠道的小龙虾,且彻底煮熟,无需过度恐慌。

来源:科学辟谣

6.水果和海鲜同食会产生砒霜?

流言:水果中的维生素 C 会与海鲜中的五氧化二砷发生反应,产生剧毒的砒霜?

真相:这是谣言。维生素 C 是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而五氧化二砷是砷的氧化物,有毒性,能被还原成三氧化二砷(即砒霜)。但以日常使用的剂量和条件,维生素 C 并不可能还原五氧化二砷。

此外,海鲜中的砷主要以低毒性的有机砷(如砷甜菜碱)形式存在,无机砷(含五氧化二砷)含量极低(我国标准甲壳纲海鲜无机砷上限为 0.5 毫克/千克),即使按极端理想值计算,需一次性摄入约 140 千克虾(仅可食用部分)才能达到致命剂量,日常食用完全不可能。

研究显示,海鲜与水果同食引发不适多因细菌污染、组胺毒素或过敏,而非“砒霜中毒”。建议选择新鲜海鲜,避免生腌,烹饪熟透;适量食用,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及时就医。

来源:科学辟谣

7.年轻时近视,老了就不会老花?

流言:年轻时近视,可以抵消老花,老了不会患上老花眼。

真相:这种说法毫无科学道理,近视与老花的成因存在本质差异。近视是因为眼轴过长或角膜/晶状体屈光力过强致光线聚焦视网膜前,属屈光不正;老花是年龄增长引发的晶状体弹性下降、睫状肌调节衰退等退化现象,机制独立。

因此,近视者也会随年龄增长出现老花,仅低度近视者看近时“摘镜”属代偿,并非真正抵消。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可能并存且相互影响:中低度近视者看近可摘镜,看远仍需戴镜;高度近视者则需双焦点或多焦点眼镜矫正。老花镜需专业屈光检查,按双眼度数、散光等参数定制,随意戴成品镜易致头晕、视疲劳。定期检查、科学配镜及避免过度用眼,仍是护眼关键。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关于科学领域流言榜

由中国科协发布,每月组织专家召开榜单评审会,综合时效性、危害性等标准,甄选出热点流言进行特别解读,并全网推送。

联合发榜:科学辟谣平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支持平台:微博辟谣、头条辟谣、腾讯较真、网易健康、头条健康、百度知道、抖音

科学辟谣:由中国科协、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

评审专家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许冲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灾害链专业委员会主任

李安婕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副教授

宋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

陈锐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 副教授 中国社会心理学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Tags:健康营养运动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失调 包皮手术 西洋参 防灾减灾 界限 疾病预防 新车 基层 通票 蓝桥电脑教程 盐水 闵行区 文化 慎食 持续 身体 棉签 天文 证书 结肠癌术后 九价 作者 上火 世界 装修知识 超级计算 吸盘 冬虫夏草 肠梗阻 豆蔻 类风湿关节炎 蔬菜水果 现代渔业 儿童电脑教程 乌鲁木齐 传播 财运 全球变暖 价值观 和悦 俄语 肺部疾病 海带 不含 拔智齿 健身 材质 酒味 音乐 心血管病 作弊 降温 移动通信 寓意 宫颈病变 病菌 诺日朗 美容 环境保护 手镯